牛軋糖的由來
牛軋糖是大家喜愛的糖果,可是為什麼叫「牛軋糖」呢?
有兩種版本的故事,一是東方版,一是西方版
東方版的故事的主角商輅,浙江人,明朝曾在浙江鄉試中舉,隔年赴京趕考,
原本以為必定榜上有名,豈料不但當年落第,之後就像中邪一般,怎麼考都考不中,
接連的打擊之後,他決定放棄應考。
經過十年寒窗苦讀,有一夜,商輅夢見自己跪在文昌帝君前,原本對著他微笑不語的文昌帝君,
突然伸手一揮,供桌前的花生就自動褪了殼,飛入旁邊的一碟糖中,當花生落盡時,
隨即幻化成一群牛向他急奔而來,商輅嚇得半死,立刻驚醒過來,天亮之後他急忙忙地找人解夢。
結果,解夢人根據夢境分析說,供桌上既有筆硯,又有花生,必是「生花妙筆」的隱喻,
而牛,指的是牛毛,是智慧的象徵。
商輅聽完之後非常高興,包袱收一收就進京趕考去了,果然如解夢人所言,接連過關,
會試、殿試都是第一名,再加上先前中的鄉試,「三元及第」,喜上加喜。
明朝共有89名狀元,商輅是唯一一名「三元及第」者。
取得功名後,為了感謝文昌帝君保佑高中,商輅要家人仿照夢中情景,以米榖、麥芽糖攪和,
再加入花生,並以牛形模具「軋」成牛形狀的糖果,做為祭拜文昌君的供品,並在祭祠之後,
分送鄰里。 由於這種糖果口味香醇,很受歡迎,大家也學著做,「牛軋糖」於是就這麼傳開來了;
只不過,牛的形狀實在是太難做了,後來就只切成長條形,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牛軋糖模樣。
而西方版的故事卻大異其趣!
讓人無法判斷到底那一版本才是正確的 且看
牛軋糖原是中古世紀十字軍東征的主要戰利品。飄搖旅行幾世紀,
牛軋糖從東方絲路流離輾轉到了西方的普羅旺斯落腳定居;
百年前,再典範優雅的從歐洲浪漫的香榭之都 — 巴黎,衣錦歸來回到了扶桑的長安 — 京都。
牛軋糖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陸宮廷及貴族世家之間,享有神祕而時尚的 — 致令芳唇甜潤的
「可以吃的瑰寶」— 的膩稱與名號;法王路易十五走訪西班牙皇室親家的伴手禮,並非黃金、珠寶,
而是堂堂以大禮盒滿載了整整100磅的 — 價值不菲的「巴黎的驕傲」— 牛軋糖!
(可以深呼吸…閉目想像一下:在當時,連城價值,貢品級的牛軋糖,是如何擄獲公主妃后、王公貴婦
的芳心與芳澤的…。)
牛軋糖,是法蘭西人所稱 Nougat 的廣東音譯,法國佬在11、12世紀十字軍出征時,
從東方頂禮捧回牛軋糖,原始的主要配方是現搾鮮乳、陽光核桃與野蜂蜜,
但是在法國御廚創意性的加入雉雞蛋汁、地中海開心果、東歐杏仁和蜜櫻桃之後,古法新藝,
終於成就了摩登牛軋的現代新酷多魅樣像。
高貴的可口的牛軋糖,很快在法國掀起陣陣時尚熱潮,直至今日,法國南部的城市— Montelimar
(Known as " MONTELIMAR " and one will answer you " NOUGAT ". 提到這個城市的名稱,就有人會
告訴您「牛軋糖」)每年都還要產製2,000,000公斤的牛軋糖,堪稱世界的牛軋首都和新原鄉。
台灣牛軋糖主要是由渡海避戰的上海糕餅師傅帶來的製糖技術,配合台灣潮溼、炎熱的氣候作了配方調
整與改良,由於本地冬季時節的氣侯較適合做糖,所以自然而然地,牛軋糖就成為年節必備的應景點
心。
【牛軋糖】三斤(約80塊)
材料:脫皮生花生800克、水1/2杯、細白砂糖400克、濃麥芽糖400克、鹽2/3小匙、蛋白2個、防黏烤盤紙1張、透明糖果紙1包
做法:
1.先把花生用150℃烤到金黃香脆(約需10分鐘)。要時時翻動花生,以免火候不均勻。
2.把糖漿的材料(細白砂糖、濃麥芽糖)放在小鍋裡,以中火熬煮,煮到143℃。(若沒有溫度計測量,可把一滴糖漿滴入冷水中試試看,能結成硬塊即是煮好了。)
3.同時把蛋白用攪拌缸打到硬性發泡,再把煮好的糖漿倒入,繼續攪打。
4.打到糖漿表面失去光澤才可停止,這樣成品才不易潮濕軟化。(此時必需在攪拌缸下墊以熱水浴,否則還沒有打到失去光澤,糖漿就會先凝固)
5.加入花生,用慢速攪拌,直到用手摸糖塊時覺得干而不黏手即可。
6.整個倒到烤盤紙上,包好,壓成約1.5公分厚的扁方塊。
7.用菜刀切成長條狀糖果,用糖果紙一一包好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