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幫助孩子(一)
(網路下載文章)
一、行為偏差的前兆
孩子行為偏差是可以預見的,下列的行為,如果出現頻率多了,您就應有所覺察,並與教師或輔導室談談。
1.奇裝異服、在書包上塗鴉、髮式奇異。
2.上學時,書包內不放書本或作業,放的是梳子、鏡子、漫畫、信箋、錄音帶、CD等非學習所需物品。
3.聯絡簿、作業、學校成績單、通知單等均不交給父母;藉口學校沒有功課而玩樂。
4.遲到、曠課次數增加,違反校規、班規次數頻繁。
5.突然變得消沈、情緒不穩定、易怒、常與人衝突。
6.生活作息散慢,精神萎靡、雙眼無神、臉色泛白、昏昏欲睡現象。
7.經常延遲返家或藉口外宿;假日、放學後,常有不明人物相邀外出。
8.開始涉足不良場所,對父母要求增加零用錢,要求父母同意其外出工作。
9.突然增加許多物品而藉口是同學寄放的。
10. 會無故破壞學校教室、桌椅窗戶等公物。
二、壓力的調適
國中的孩子課業比較繁重、交友層面比較複雜,容易有壓力。適度的壓力可以讓孩子學習責任心,但是過度的壓力卻有礙身心健康。父母平時如能多注意並做些防範工作,對孩子的壓力調適相信會有很大的助益:
1.平時應營造逗趣、說笑溫馨的家庭氣氛,幫助孩子紓解壓力。
2.管教孩子宜採民主、尊重、討論的方式,讓孩子有機會表達意見、有紓發情緒的管道。
3.養成孩子有事都能說出來的習慣,避免孩子積壓心事,形成壓力。
4.重視居家生活調劑,例如生活作息中應有輕鬆、小憩的時段,例假日可規劃全家出遊、爬山等活動。
5.培養孩子音樂欣賞及歌唱的樂趣,這有助身心的鬆弛,更是紓解壓力的好方法。
6.鼓勵孩子多運動、打球。
7.培養孩子情緒表達的好習慣─避免壓抑或過度氾濫自我的情緒。
8.對少數較急燥的孩子,平日應給予更寬容的時間。慢慢糾正其習性,避免養成焦燥情緒,形成不必要的壓力。
三、面對挫折與失敗
挫折與失敗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,父母如能引導孩子健康、正確的面對,有時反而能藉由挫敗,得到啟示或轉機,進而獲得學習和成長。
如何指導孩子面對挫折與失敗,茲建議您:
1.首先應關懷孩子挫敗後的心情,表達父母的支持與諒解,給予安慰及接納。
2.協助孩子檢討挫敗的原因和癥結,針對這些原因和癥結找出改進的對策。
3.協助孩子調整目標,孩子的失敗有時是因目標定得不夠實際。
4.避免出現諷刺、貶抑的言詞和負面的評價,而傷害孩子的自尊心。
5.告訴孩子,在付出時間和努力後,成功是可以獲得的。一、兩次的挫敗,並不表示永遠都不行。父母應給予孩子信心與積極的支援。
6.避免將孩子的失敗,視為永遠的失敗;孩子童年的表現更不代表他未來的作為。
7.父母對孩子應有正面、積極的期許,以引導孩子往好的方面發展。
四、處理孩子的拒學與懼學
1.拒學的孩子通常是基本學科不佳,父母應幫助孩子重新奠定基礎。
2.面對孩子對課業感覺厭煩、倦怠的心態,父母應寬容、溫柔的對待,不宜嚴厲的謾罵、責備,如此才有可能喚回孩子的心。
3.協助孩子發掘較有興趣的學習領域,讓孩子從他擅長的方面做起。一旦孩子有良好的表現和成果,即時給予鼓勵和讚美,以增強孩子學習的信心。
4.注意孩子是否受同儕的不良影響,孩子如果結交到不愛讀書、愛玩的朋友,較有可能變成拒學的情形,父母應從孩子的朋友著手,改變他們不正確的想法和態度。
5.孩子拒學時,需要父母耐心及耐性的陪孩子走過。
五、當心中途輟學
(一)個人因素:
1.成就低落
2.對所有學科均無興趣
3.意外傷害或重大疾病
(二)家庭因素:
1.親屬失和,無法安心上學
2.家庭關係不正常
3.家庭發生重大變故
中輟的孩子,由於年齡未滿十五足歲,無法找到正式工作,因此常是吃喝玩樂過日子,和一些失學失業的人混在一起,日子久了甚至衍生出其他更嚴重的偷竊、暴力、色情等犯罪問題,是我們社會隱藏的不定時炸彈,值得重視,父母親可從下列幾點去注意,以避免孩子走上這條路:
1.注意孩子生活作息是否正常。
2.注意孩子的向學心是否足夠。
3.注意孩子交友的情況。
4.注意孩子對學業功課,是否具備正確價值觀念。
六、撫平孩子內心的創傷
孩子成長的過程,可能因為某種特別遭遇或大人的疏忽,而造成心理創傷;有些創傷可能經由孩子自己的調適或轉化而撫平,有些創傷可能長期積壓形成不良影響。
良好的親子互動,可以避免創傷的造成:
1.平日營造輕鬆、溫馨的家庭氣氛。
2.公正、公平地對待每個子女。
3.注意維護孩子的自尊心。
4.經常留意孩子內心的想法。
5.帶孩子做助人的工作,為孩子播種福田。
孩子不幸心裡有了重大的創傷,父母怎麼做呢:
1.孩子療傷止痛,給予孩子親情的滋潤,和精神的支持。
2.多給孩子成功的機會,重建信心和豪氣。
3.協助孩子看出自己的優點,走出自己的路。
4.引導孩子對未來有期許,並能訂定適當的目標,鼓舞他去追尋。
5.為孩子找到一個有能力、有熱心,能幫助他的人,給予關懷和指導。(如專家、老師或家人)
父母親固然應多方愛護子女,但對於偶爾造成的疏忽,亦無須過份自責,只要您能協助孩子撫平、超越創傷,孩子就能成長。
七、打開孩子的心結
青春期的孩子,由於經驗不足、知識有限,對某些事情,有時候就是會想不開,而在心裡糾纏形成心結,影響他的學習和生活,嚴重時甚至會有輕生或自我傷害的念頭和行為。
所幸這一類孩子,言行上都會有一些前兆和線索,如果能及早察覺,給予協助、開導,打開他的心結,可防止不幸的發生。
一般會有的前兆和線索:
(一)言語上的線索:表現出想死的念頭,可能直接以話語表示,也可能在日記、信件、作文中表現出來。
(二)行為上的線索:明顯的行為改變,如由活潑變成退縮。
1.出現與學習有關的問題行為,如成績大幅滑落。
2.放棄個人擁有的財產,如立下遺囑。
3.突然發生飲酒或藥物濫用的情況。
(三)環境上的線索:
1.重要人際關係的結束;如親人死亡、與密友吵架、分手。
2.家庭發生大變動;如財務困難、搬家。
3.表現出對環境的不良因應,並因而失去信心,如一再表示沒辦法去學校。
(四)併發性的線索:
1.從交友團體中退縮下來。
2.出現憂鬱的徵兆。
3.現不滿的情緒。
4.睡眠、飲食規則變得紊亂,失眠、疲憊,身體不適、生病。
當孩子有輕生或自我傷害的意圖時父母應:
(一)傾聽並接納他:
當孩子處於情緒上的危機時,父母應表現瞭解及同理的態度,以穩定孩子的情緒。
(二)表達您對孩子的關心與支持:
感受孩子當時的想法,表達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支持。
(三)打開孩子的心扉、找出癥結:
提供孩子問題解決的方案,與他一起面對問題。
如果孩子輕生或自傷的傾向,十分嚴重,父母應積極尋求專業醫師或機構的介入及幫助,陪伴孩子走過這一段艱困的路。父母積極、用心的付出將有助孩子打開心結。